萧县刘套农民,丹青无声写春秋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写字画画;农忙备耕务农,农闲泼墨挥毫,这是安徽萧县刘套镇很多村民的生活常态。

  阳春三月,桃花争艳,又到刘套镇一年一度的桃花笔会时。一大批外来书画家与本镇村民雅集于此,赏花观景,泼墨成画,下笔成书,让这座黄河故道边上的小镇一时文景粲然。

  因书画兴盛,2019年,刘套镇被文旅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还是齐白石弟子、国画大师萧龙士的家乡,出过刘惠民、郑正等著名书画家。

  “我是种地出身,年轻时做过屠夫。”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78岁的王孝连十分谦逊。

萧县刘套农民,丹青无声写春秋

  自幼酷爱书画艺术,王孝连如今是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当地知名画家,作品多次获书画大赛奖项,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还曾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镇上像王孝连这样的能书善画者不下千人。

  “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

  擅长写意花鸟,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淑玲,如今已是刘套当地有名的女画家。花鸟虫鱼、瓜果蔬菜,在她笔下,均洋溢着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

  结婚时,王淑玲不要彩礼、电器,唯独要求家里必须摆着画案,有一套文房四宝。多年来,她的这个要求,在当地传为佳话。

  婚后,在王淑玲的带动和影响下,丈夫也开始习画,婆婆负责裱画,全家生活书情画意,和谐美满。

  对于刘套镇而言,书画之盛,盛在民风。“不管是种地的、养猪的,还是理发的、卖豆腐的,往往拿起笔就能写会画。”王淑玲告诉记者。

  王淑玲的小孙女,刚过两岁,踩着凳子才能够得着画案,看着大人们搞创作,也喊着要写写画画,小手紧握毛笔,神情专注,已经画得有模有样。

  这让王淑玲想起自己年幼时学画的样子。

萧县刘套农民,丹青无声写春秋

  据她介绍,这里的书画名家众多,习字作画氛围浓厚,很多村民最初走上书画艺术道路都是浓厚氛围“熏”出来的。没有人家会刻意培养孩子,更不会给他们报培训班、兴趣班。

  “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这在当地几乎成了共识。采访中,多位村民向记者提及当地浓厚的书画氛围:

  “和拎酒拎肉不同,刘套镇的村民们探亲访友时兴送幅书画。”

  “新人结婚,彩礼给多少钱可以商量,但必须有几幅名家书画,要挂在婚房里。”

  “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几岁的儿童,闲暇时都能画上几笔。”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河故道淤积形成肥沃的沙土地,适宜种植水果,刘套镇当地尤以盛产桃子而闻名。除书画之乡美誉,刘套镇还是名副其实的“桃乡”。每年3月,一大批书画家相约聚集于此,赏桃花,观村景,作诗、写字、绘画,当地称之为“桃花笔会”。桃花笔会,为丹青爱好者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

萧县刘套农民,丹青无声写春秋

  3月15日,记者到访之时,刘套镇正在筹备今年的桃花笔会。据刘套镇党委副书记李磊介绍,桃园书画笔会是国画大师萧龙士于20世纪40年代在家乡创办的,后改为桃花笔会。近年来,笔会每年举办一次,今年举办的是第30届。

  全国第一家农民画院

  在前辈的指导下,农民理发匠段自然画出的群虾,姿态各异,活灵活现。送到广州参加展览时,日本观众误认为是齐白石的作品。

  四处拜师学艺,历经数十年的苦练,有着深厚绘画功底的王孝连尤以画鹰见长,声名鹊起。

  在当地政府提供的一份资料上,记者看到,目前刘套镇已聚集800多名书画会员,其中,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10人,安徽省书协、美协会员50余名。

  “除了书画家的身份,他们还都是农民,以前有的种地、有的杀猪、有的是泥瓦匠。”刘套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陆中华说。

  即便不会书法绘画,刘套镇的村民也大都对书画艺术知晓一二,并不陌生。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镇里通过组织农民书画艺术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单位的“四进”活动,让人们得以零距离领略书画艺术之美。

  一座普通的小镇,多年来书画名家辈出,绵延不断。

萧县刘套农民,丹青无声写春秋

  对于这一现象,78岁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世德告诉记者,当地很多村民走上书画之路,和村里成立农民书画院有关。

  1987年,离休回到老家的著名画家郑正在这里创办全国第一家乡村画院—刘套农民书画院。30多年来,这家乡土书画院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张长永就是书画院最早一批学员。幼年时,张长永即师从郑正学习大写意花鸟,深得先生教诲。数十年来,张长永临池不辍,精心习书学画。

  时代延续,笔墨传承

  在萧县书法家协会主席董正夫看来,刘套镇书画艺术的兴盛,和历史文化传承有很大关系。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明清时期,萧县的书画大师们就确立了“龙城画派”的地位。现当代,更是涌现出王子云、刘开渠、王清芳、朱德群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

  截至目前,全县2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书画院、书画协会,各类书画研究组织近百家,刘套镇是其典型代表。

  “传承至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蔚然成风,而刘套镇恰是整个萧县书画兴盛的缩影。”董正夫说。

萧县刘套农民,丹青无声写春秋

  乡土文化传承者

  吃完早饭,三三两两的画家来到刘套镇综合文化站的画室。

  铺纸,舔墨,挥毫,画室寂静,凝神细听,偶尔听到舔墨的声音。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已跃然纸上。画者认真,观者亦入迷。

  以书画会友,切磋技艺,早已成为刘套镇农民群众生活的日常。

  田野里的玉米、丝瓜、辣椒,家里饲养的鸡、鸭、牛、羊,庭院里栽种的葡萄,池塘的荷花……乡村景致物件,无不可入画。

  除梅、兰、竹、菊、诗词歌赋等传统题材,刘套人笔下更多的是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行走在刘套镇的大街上,各类书画装裱门脸随处可见,谈书论画声时有耳闻。

  近年来,通过深挖书画艺术文化资源,刘套镇开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

萧县刘套农民,丹青无声写春秋

  “书画塑造着乡风和气质。”陆中华说,“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充实,读书看报的多了,尊老爱幼的多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各种不良风气少了。”

  不仅塑造着乡村的气质,书画也改变了村民们的命运。

  凭借深厚的书画功底,一批又一批农民书画家从这里走向全国。目前,刘套籍画家遍布全国,走出马新梅、耿宏亮、柳毅成、王开刚、黄宝等一大批书画艺坛杰出人物。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刘套镇村民的真实写照。类似桃花笔会,刘套镇的各类书法展、画展、笔会常不定期举行。“书画兴盛,得益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刘世德说。

  近年来,为了让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萧县积极引导和鼓励书画、文艺等各类文化组织向乡村延伸。

  在此背景下,刘套镇提出,打造特色文化名镇,开展民间艺术活动,让农民真正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推荐阅读:

  龙城文脉可画成 泼墨丹青韵千年

 

书画内容索引

书法字画 名家书法 春联定做 书画名家 书法名家 春联定制 对联定制 著名书法家 定制春联 春节对联定制 春联对联定制 定制春节对联 春节对联定做 定制对联 定做春联 著名画家 名家字画 郑正 姜秀真 名家书画 书画资讯 赵立志 行草书法 陈海峰 李婉 国画花鸟画 大写意花鸟画 萧县著名画家 任训善 四尺对开书法 女书法家 国画山水画 福字书法 欧阳举子 周涛 刘继武 薛志耘 秦桧书法真迹 祖爱民 萧龙士 萧县书画名家 国画牡丹花 杨道英 李平胜 韩有钊 舍得书法 欧阳龙 井秋月 秦桧书法 何家英工笔画 横幅书法 刘金荣 王于功 见贤思齐书法 安徽书法名家 书法作品 郭公达 安徽书法家 海纳百川书法 四尺山水画 陈海峰书画 刘雪樵书画 尹沧海 书法家 李定华 吴柏 马新梅 萧县书画之乡 王子龄 刘金荣画家 董宜峰 天道酬勤书法 精气神书法 山水画价格 观海听涛书法 国画牡丹 刘雪樵 国画虾 山水画 刘惠民书画 宁静致远书法 花鸟画家 四尺横幅牡丹 惠风和畅书法 难得糊涂书法 单树峰 萧县画家 董正夫 王开刚 水墨人物画 国画虎 画虾的画家 国画牡丹画 写意花鸟画家 柳毅成 李达 画虎名家 山水国画名家 刘明 龙城画派 孟春晗 毛笔书法 颛孙恩扬 启功书法 名人字画 国画老虎 四尺横幅国画 生意人书法 书画拍卖纪录 李彩玲 书画作品 闫梓昭 国画竹子 客厅字画 魏紫熙 范曾 国画写意人物 草书书法 中国山水画 老耘书画 王瑞莲 欧阳龙书画 写意牡丹画 国画钟馗 朱士君 国画人物 国画牡丹精品 萧县书画网店 萧县书画 业精于勤书法 经典国画花鸟 郑正书画 书法对联 花鸟画四条屏 萧县书画市场 萧县书画家 横幅花鸟画 傅抱石山水画 女画家 客厅书法 安徽书法 书法欣赏 国画荷花 马新梅花鸟画 国画山水 宋久峰 胡志新 花鸟画 韦斯琴 萧县书画出售 萧阳 耿宏亮 徐展 大写意画家 行书书法 胡涧子 扇面书法 康有为书法 八大山人 魏玉新 书画培训 王学仲 纪学君 葛庆友 办公室书法 胡长亮 林散之书法 书房字画 客厅装饰画 任清宇 客厅山水画 书法大赛 书画市场 国画人物画 画家 书画拍卖 淡雅山水画 牡丹国画 篆书书法 书法艺术 工笔画 纵兰凌 金军 郭绍善 新安画派 书法创作 人物画 王子云 萧县书画资讯 王庆斌 水墨花鸟画 山水画欣赏 唐成泉 许西桓 书法作品欣赏 王若桦 工笔花鸟画 水墨山水画 丁峰 书画展览 楷书书法作品 陈德民 写意人物画 孙晓云书法 小楷书法 方玉春 王爱平 崔寒柏 岁朝图 叶靖 孙晓云 朱绍俭 山水画小品 写意花鸟画 心经书法 李乐武 陈聪 萧县书画艺术 风水画 祖丽君 当代书法家 行楷书法作品 九鱼图 四字书法 行草书法作品 六尺山水画 范迪安 大写意画 兰亭七子 周慧珺书法 毛驴画 国画葡萄 横幅国画牡丹 舍得书法作品 订做春联 魏玉新作品 行草书法家 海上画派 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