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书法真迹《矫亭说》之文是其父王华应朋友崑山方秋卿之请而作,此件原大,但已被割裱成册页。徐渭曾评其书:“翩翩然凤翥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且传矣。”册页后有清人钱大昕、方治、陆世仪、归庄等人题跋。钱氏评价《矫亭诗》说:“笔势纵逸如李北海。生平所说真迹,以此为最矣。”
有人总结出明代官场的第一魔咒:绝不能得罪王阳明,生前不能得罪,死后也不能得罪,因为他的阳明心学,深深地影响了太多学者,从明末到民国,甚至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王阳明心学自“龙场悟道”绵延500余年,蜚声广宇,影响深远。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G20峰会上他再次提到了“知行合一”。当代,王阳明心学多被人学习和探讨。然而,人们对他的心学称赞得多,很少人知道他的书法也很牛,徐渭曾说“王阳明以人掩其字”。
明 王阳明《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诗》卷欣赏 纸本 行书 27.6×258.2cm
他很小就与众不同,懂得辩证思考,就算学书法,也有自己的一套路子,临摹古帖,他要先凝思静虑,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下笔就能形似,迅速悟得写字的法则,令教他的先生很是称赞,但他又不是乖学生,有自己的一套,十二岁时就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也?,老师说自然是“惟读书登第耳”,他很怀疑,“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他不屑于科举,这一生,要做圣贤!
他的父亲很担心这个不切实际又叛逆的儿子,赶紧给他成亲,安排好闲职让他呆着,他倒也乐得清闲,练习书法当消遣,日积月累,竟把办公室堆积的纸张都用完了,但更多的时候,他把各种思想学说都读了一遍,入了朱熹的道,为了“格物穷理”,他就盯着竹子看,一动不动,七天七夜,却没有得到“理”,还得了感冒.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王阳明书法真迹《矫亭说》(局部)明 藏于上海博物馆
守仁手札流传甚少。此为 其答虞佐侍御(即浙江按使 唐龙)书,计一通,书法挺劲古逸。 款署“守仁”钤有“阳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广信具”。当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时所作。另钤有“流传在海昌张渭渔处”旧藏印。更让他豁然一惊的是,他和一位禅师“求理”,问他想念母亲吗,禅师说“怎能不想”,却留下了羞愧的泪水,想念母亲乃人之本性,入了空门也斩不断.王阳明突然意识到,人性是不会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可能是错的.有人羡慕他的光鲜,有人嘲笑他的怪异,可要做圣贤的人,哪里会在意世俗的目光呢?今生已立命,那就为此投入全部心力.真正让他痛苦的是,他奉为圣贤的朱熹,却好像错了.失去了老师的学生,要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呢?
上天会帮他找到的,由于得罪了权贵,王阳明贬为贵州龙场,当他爬山沟,游小河,历经千辛万苦,看着破烂的房舍和荒芜的穷山峻岭,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龙场——龙才能住的场所.身处这般荒凉的山谷,想到19年苦苦跋涉,至今仍一无所获,他变得异常焦躁,内心饱受煎熬,而答案仿佛只有一步之遥,一步之遥!顿时,那个苦觅多年的秘密,犹如一道闪电撕裂苍穹,瞬间照亮千万个苦苦思索的夜.他顿悟:理就在心中,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书法《矫亭说》(局部)
行草得益于心学的“知行合一”,将心学与书法相融,他的书法不再拘泥于法度的惟妙惟肖,而是追求灵性自然的书,风格变得自由豪迈。为教化当地民众,他提笔写下的《象祠记》,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变化万端,是传世草书的精品之后的书法,《矫亭说》《回军上杭诗》《七律寿诗》…无一不挥洒自如,豪放舒展。
本幅的书写较為自然,行笔流畅清劲,略无凝滞,线条的粗细浓淡一应自然,字之间也疏朗有致,看不出有一丝感伤之气。本卷乃為其送行友人白楼先生专门书录,是王阳明传世代表作之一,乾隆年问曾刻人《三希堂法帖》。卷中有清初朱之赤及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多枚。卷后有朱彝尊题跋。
明 王阳明书法《行草手札》 真迹 经折装共14纸
推崇的人,夸赞他的书法灵动飘逸,骨气洞达,反对的人,说他技法并不完美,二流水准。王阳明认为,书法不必过分追求技法,道在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专和精,正如他说:“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没有懂大道,不是真正的专和精)。所以技法并不是不重要,但在技法之前,回归到书法的最初,是字如其人,是顺应内心,就好比《兰亭序》的涂改和张旭酒后的挥毫。同样的,如果你认真感受他的书法,就好像在笔墨之间领悟到他的心学,道和理都在心中,顺心而为,才方为大道。
此书是王守仁在铜陵献俘后回南都的舟中所作,由“铁船”引发出内心感慨,感叹人生道路的坎坷,时年49岁。作品每行以三个字居多,行间疏朗,字间互不连属,但每个单字却牵丝不断,如“观”、“洁”、“难”等。通篇字体修长,行笔快捷,骨力内涵,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秀丽,有米芾书法“沉着飞翥”的神韵。
王阳明书法真迹《与郑邦瑞尺牍》纸本
此幅可见其行笔快捷却不浮滑,用笔浑厚秀劲,给人以含筋裹骨之感。结字瘦紧绵密,并有欹侧之势,章法摇曳多姿,变化不定却又统一协调,全篇有跳荡之感。
正德甲戌(1514)王阳明的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年初,以祖母疾亟故,疏乞致仕,不允。六月,奉敕勘处福建叛军,至牛城,闻宸濠反,遂反吉安起义兵。六月拔南昌,擒宸濠。九月,献俘发南昌。其间,武宗南巡至维扬,王阳明十月在南京。十一月才返江西。这年十月,因妻姪将游岳麓,王阳明写了这首送别诗。从诗表达的心境看,其时王阳明心情较為沉重,有辞归而不能行的无穷感慨。此诗《王文成公全集》未收
《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诗》卷 明王阳明 纸本 行书 27.6×258.2cm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四十五岁,九月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三月,王阳明作寿诗一首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西冈在江西吉安泰和县,為罗钦顺故乡。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大王阳明七岁,弘治六年进士。 1510年刘瑾被诛后升南京礼部右侍郎。学术思想上与王阳明為近。从诗序的口气看,此寿诗中的罗老先生当指罗钦顺父亲。
上海博物馆藏 王阳明书法真迹《回军上杭诗》轴 纸本 行草书 138.5×69cm 正德十二年(1517)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四十六岁。正月至赣平寇。行十家牌法,统兵大破大帽山军,二月十九日,直捣象湖,杀詹师富、温火烧等七千有奇。漳南数十年逋寇悉平。至四月,王阳明方驻军上杭。故此幅的写作时间当在一五一七年四月。时三月不雨,至四月班师,驻军上杭,祷於行臺,得雨。诗中“溪雲晓度千峰雨”印证了这一时间。梁郡伯為地方官,与王阳明有交往。王阳明一五一五年曾有手札给他。本幅是草书,书写轻鬆自如,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在点画问。笔意酣畅,字势较為紧密,字形大小穿插,颇有轻快之节奏,顾盼照应,一气呵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