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非一日之功,而是练就于笔端岁月。”这句箴言确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正如演员在舞台上的风采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辛勤磨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即便是身怀绝技的书法家,在挥毫泼墨之前,亦需对所书之文反复练习,方能做到心中有数,挥洒自如。即便是我国中书协首届主席舒同先生,亦不例外。据悉,舒同先生在创作“博古通今”这四个字时,便随手取了一张《北京晚报》,在报纸上反复试笔,以臻完美。
舒同先生的这几笔字迹,尽显其独特的“舒体”行书风华。“博古”二字,墨色浓烈,如漆似胶,乌黑中透着光泽,笔触粗犷而有力,展现出一种古朴而雄浑的美感。至于“通今”二字,线条则显得较为细腻而富有弹性,圆润流畅,与前二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视觉冲击力显著。从整体布局来看,这幅书画作品堪称完美,时间、姓名落款亦颇具匠心,足见舒同先生在试稿之际,不仅精心练习这四个大字,连落款亦不遗余力,彰显了他创作过程中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
尽管此试稿中“博古”二字仅露出局部轮廓,但从中我们依旧能够领略到舒同先生卓越的书法造诣。他的笔法,以颜真卿体为基石,巧妙融合了何绍基行书的风韵;笔锋中藏,起笔含蓄,落笔遒劲,力透纸背,展现出一种拙朴而又高远的古意。其笔意刚健有力,墨色饱满而流丽,避免了浮滑之态,沉静之中又不失灵动之韵。在线条的运用上,舒同先生巧妙结合了粗细变化,力道分布张弛有度,既展现了线条的弹性,也赋予了其以韧性。笔势连贯,过渡如行云流水,自然而不着痕迹。在点画的布局与相互关系的处理上,更是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境地——既有彼此呼应的顾盼之情,又有相互礼让的和谐之态;布局疏密有致,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和谐协调的画面。字形本身宽博而通畅,圆润而富有弹性,姿态万千,造型巧妙,从中不难看出舒同先生精湛绝伦的技艺,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见解与独到把握。
镌刻于报端的这四个字,笔力遒劲而宽博,墨韵流转,融会贯通,其圆润与婉约之美,彰显出非凡的艺术功力,令人赞叹不已。如此境界,绝大多数书法家望尘莫及,难以企及其卓越水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