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草书法创作中充分用好、用活笔墨是非常关键的,能使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新的境界;反之则会让作品产生言之无味的感觉,没有生气。这也是判定作品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今行草书法大家鲜有不善用墨者,他们懂得如何用墨去增强书法作品的表现力、增添韵味,强化作品的意境美。前人论书画无不以气韵为上,气韵成为用笔的关键。“气”与笔法的力度和笔势的流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韵’则与用笔的节奏和墨色的变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可见,气韵本于笔法,成于墨法。现根据我个人学习书法的体会,谈谈行草创作中的用墨。
第一,先用狼毫,再用羊毫创作。选好工具、用好工具是用好墨的第一步。现在,许多书法爱好者习惯用羊毫在生宣上创作行草书,这是有难度的。一方面因为羊毫笔软,难于控制;另一方面生宣吸墨性太强,一落笔水墨便浸人纤维,并迅速渗化,不易掌控。书写行草书时.如果运笔缓慢或稍一忽略,笔即掠过,则墨不能入纸而容易产生笔画浮在纸上的毛病。所以笔力不足的初学者不如用狼毫硬笔作为过渡,待到气酣力足时再用羊毫进行创作。
第二,用墨胆子要大些,放开手脚。笔要开足,毫须濡透,笔酣墨饱则便于挥洒自如。特别是写行草,笔锋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当然是越长越好,长则含墨多,运用自如;磨墨越浓,浓则华滋,可以得神采。但浓亦当有限度,太浓则滞笔,太湿则黑沉。这些要运用得熟练较难,特别是在生宣上创作行草书,需要在实践中多体会,方能得心应手。唐欧阳询《八诀》中谓:“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不善用墨的人,浓则易枯,淡则易薄,字必定生气索然。当然,墨要饱也不是说湿淋淋地从砚池中将笔提起,而是笔毫濡透、笔身仍须保持挺立的形状。
第三,用墨当宁浓毋淡,宁润毋枯。淡则字无精神,枯则字无生气。用墨滋润,落笔后墨色在生宣上渗化,微微冲出画外而不影响笔迹时,最让人赏心悦目。字法本于笔法而成于用墨,笔墨之道相辅相成,没有不知笔法而知墨法的人。笔实则墨沉,笔浮则墨漂。如果笔不能沉劲,墨就不能透纸,就会表现出浮挑的态势。用墨的窍门是以力为根本,以笔能摄墨、墨不旁出为书家之上乘。这全靠一支笔能提得起、擒得住,没有多年之功的积累难臻此妙境。能驾驭墨气,自是到不同境界了。
第四,用墨既要富有变化,又要出于自然。用墨的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用墨的技巧,另一方面亦取决于用笔的技巧。由干用笔的节奏不同,墨韵会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轻则墨浮而淡,重则墨沉而浓,徐则墨渗而润,疾则墨燥而渴。反过来,墨法亦可影响笔法。如毫中墨饱时,运笔宜快;笔中墨少时,运笔宜缓节奏的变化通过墨色表现出来,这样整幅字的生气便跃然纸上了。若要产生墨色的变化蘸墨的方法也大有讲究般来说,蘸墨时不宜深浸,深浸则导致笔弱无力,而且墨色也不易灵活变化。所以蘸墨最好的方法是如蜻蜓点水,一蘸即起,以毫濡透又不过剩为最佳。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谓:“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人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泥而笔凝。”用墨又贵于自然,凡幅首之字,墨宜浓而润,字亦稍大,则整幅字方能压得住。然后悬锋飘落,挥洒而下,墨色亦渐由浓而淡、由润而枯,直写至毫中墨干后再蘸墨。切忌写一字蘸一次墨,这样势必不能产生墨韵的变化。在考虑通幅的章法时,亦应注意上下、左右的关系,通过对比表现出墨色的自然变化总之,用墨之法当以洁净为上,能洁净则气韵生动、字里行间才自有一种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