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文献之邦”、“文化大县”的美誉,是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之一,书画艺术发展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萧县书画艺术从孕育、形成、发展到当代的繁荣,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完整的成长历程。
一是萌芽于新石器时期,形成于汉代。
早在远古时代,县城东南部的倒流河两岸,集中居住着萧地先民。从倒流河上游的金寨村、下游的花甲寺及永土固北泉等10多处新石器晚期遗址的文物中,显示了萧地先民对美的追求和原始绘画的萌芽。特别是金寨村出土的精美玉器,竟有5000年前的玉器微雕,玉刀造型奇特,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其造型能力、勾线技法已趋于成熟。堪称我县原始时代最古老的“美术作品”,也足以说明萧地先民已具有原始的艺术细胞。萧县绘画,溯其渊源,萌芽在新石器时期。
到了汉代,萧县不仅是高祖刘邦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而且一度成为汉郡(国)的郡治之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由于汉代统治时间长,社会逐渐安定,达官贵族在生活上逐渐奢侈起来,享乐厚葬之风日趋炽盛,于是,墓室便有了汉画像石装饰。从艺术传统来说,汉画上承先秦及其以前的艺术,是对以往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全面确立起绘画的民族传统和构图的基本原理。萧县多年出土的散落在民间的汉画像石400余块,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仙人瑞兽、神话传说,又有历史故事、天文医学、牛耕纺织、向学尚武、车马出行、舞乐百戏等。就艺术上讲,与后来的中国画相比,除表现方式是以刀代笔在石面上刻绘外,其艺术特征极为相近。萧县汉画像中简练的线条,大胆的用笔所追求的形和神,以及运用比喻、形容、夸张、拟人等手法所追求的意境正是文人写意画的根基和源头,萧县绘画在汉代基本形成。
二是兴起于南朝宋武帝之时。
南朝宋时,出生于萧县绥舆里的宋武帝刘裕,登上帝位后,笃志研习书法,书艺精进,气势轩昂,竟摘当时书坛桂冠。宋武帝三子刘义隆(文帝),长于隶书、行草,师承“二王”,造诣精深。由于刘裕父子如此爱好书法,且卓有成就,影响所及一班文臣武将,也都竞相效尤,极一时之盛。刘宋之时,除了书法艺术有了发展之外,绘画艺术也随同发展,这一地区著名画家戴逵、戴勃、戴颐等人。他们一反晋代士大夫那种生活放荡、漠视现实、自鸣清高的风习,力主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反映生活现实。“宋绘闻天下”是对宋绘的崇高评价。宋绘,不仅丰富了我国书画艺术的宝库,而且对萧县书画艺术的推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是发展于唐、宋、元、明时期。
唐宋时期,本县倒流河西岸的白土镇有建于隋唐烧制陶瓷的“萧窑”,到金代成为金人在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烧造的瓷器、陶器纹饰以印花、绣花、画花为表,题材以折枝花、虫鸟等为多,几何图形较少,显然是受到当时画风的影响。陶器上的绘画题材,既显示了工艺美术对文入画追求的倾向,也从侧面反映了萧县文人画的盛况。
到了宋时,苏轼到徐州任知州后,在萧县拱翠堂画了一张《枯木竹石图》,对萧县书画的影响更不可低估。苏轼是北宋“文人画”的领袖人物,他不仅工诗文,书法也自成一家,善绘画,尤擅画墨竹松石。苏轼在绘画理论方面,有独到卓见。他的“墨竹一派”创作技法,为后来的“龙城画派”所继承。
明朝洪武末年,萧县知县郑恕,能赋诗,善绘画,好古博雅,在书画方面继承了苏轼文人画的传统风格。在郑恕影响下,萧县先后有许辉祖、王之麟、王国辅等一批青年书画家脱颖而出,在徐淮地区颇有影响,为以后的“龙城画派”的形成从理论上、队伍上及作品题材风格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清代乾嘉时期形成“龙城画派”。
清初,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涌现出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他们频频相聚于龙城,挥洒于室,活跃于世,整个龙城书画活动沸沸扬扬。他们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法,又冲破传统的束缚,效法“扬州八怪”,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技艺日高一日,一时人才济济,高手林立。这个时期有影响的书画家有吴作樟、刘云巢、张太平、王维翰、吴凤昭、吴凤祥(柳庵)、张昌、袁汝霖等数十人。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境趋于相同,融合南疆北国,形成了新的画风流派,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在县治龙城,故被后世称为“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在徐淮地区享有盛名,他们筑坛立说,大写意画风日盛,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艺术流派。
五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龙城书画热”。
王子云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他上海美专毕业后,回到萧县开展美术教育工作。在他的极力倡导下,县内学校开设了美术、书法课。他任美术教师期间,先后发现培养了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欧阳南荪、刘梦笔、卢致远、许克书、蒋瑞云、朱广明、郑东方、罗丹等一大批绘画新秀。在他的指导和推荐下,萧县27名优秀书画学子纷纷走出萧县,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美术院校深造。之后,他们又将所学回报家乡,带动了萧县书画艺术的发展。1928年,萧县民众教育馆在欧阳南荪和侯子安的倡导、主持下成立了“美术研究会”,定期开展活动,进行作品观摩,举办书画展览。1930年又成立了“东方画会”,开展书画艺术教育和艺术交流活动,不足万人的萧县城,形成了学书习画争先恐后的局面。
王子云赴法留学后,致力于美术教育和美术史研究工作,成果显著。刘开渠赴法国巴黎学习雕塑,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主题雕塑是他回国后的不朽之作。朱德群拜潘天寿为师,后到法国巴黎深造,成为融会中西、独树一帜的法国先锋派代表。王肇民融合东西方艺术,独创水彩画自成风格,在广州美术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四位著名画家均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大师。在他们的带动下,萧县书画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庞大的书画队伍逐步形成。
六是改革开放以来,萧县书画步入繁荣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萧县书画日趋繁荣,跨入“黄金时代”。以水墨写意花鸟画饮誉省内外的萧龙士,在建国初期已是花甲之年,但求知欲未减,1949年在京拜齐白石为师。李苦禅大师称他的墨兰为“全国一枝兰”,他是二十世纪中后期“龙城画派”的领军人物。在欧阳南荪、萧龙士等老一辈画家的带领下,萧县书画艺术普及城乡,形成了庞大的书画队伍。
1979年国家文化部召开全国第六次文代会,萧籍画家王子云、刘开渠、王肇民、萧龙士同时出席会议,李苦禅得知萧县书画队伍数千人,群众书画活动异常活跃,欣然为萧县题写“国画之乡”四个大字。萧县书画活动,由《人民日报》、《文汇报》、《安徽日报》、《朵云》杂志等新闻媒体发表了长篇通讯,评介文章,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国画之乡》新闻记录片,各级电视台相继来萧采访,拍摄专题片,把国画之乡推向全国、推向世界。1981年萧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书画院,1987年,萧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画院。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等20多个大中城市举办了大型书画展。1993年国家文化部授予萧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从1992年至2004年成功举办了四届书画艺术节。2010年,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在萧县设立写生创作基地,并举办了大型书画展览。通过举办艺术高中、书画培训班,电大、联大、老年大学设立美术班,并选拔优秀人才到北京、天津、杭州艺术院校进修,培养了大批书画人才,形成了老、中、青、少和各层次、各部门及城乡中小学校结合的庞大书画群体。
县内相继建立了书协、美协、书画研究会等艺术研究组织30多个。城乡书画展览、艺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县城形成了书画一条街,70多家书画店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强项,现有省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400多人,能书善画、涉笔成趣者愈3万人,全县书画艺术进入发展繁荣的兴盛时期。
依托传统资源和人文优势,精心打好文化牌,以文化兴业,辟发展新径,是萧县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书画艺术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各类书画组织和书画家开展创作交流,组织开展对萧县书画艺术的系统整理和理念研究。大力普及群众性书画艺术教育,规范发展书画产业和书画市场。书画艺术发展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萧县对外交往中最亮丽动人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