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门要求极高技能的传统艺术。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思想和灵感,还要用娴熟的技巧和写作状态来表达他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解读以及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 “中国书画之乡”萧县的书法家王于功书法艺术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
王于功,字淮人,古萧愚夫,号三槐堂主,1958年生于萧县,毕业于青海省民族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京津徽书画院院长,上海金石篆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金石篆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江都市书画院客座教授。作品曾入编《中国书画艺术博览》《现代书画名家精品观止》《当代翰墨书画大典》《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等几十部大型辞书。其作品在中书协主办的大赛中,多次斩获殊荣。
受家庭影响,王于功自幼酷爱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艺术,八岁时便执笔习字,从基本笔画到间架结构反复练习。初中时,老师的指点对他影响很大,更加激发了他学习书法的激情。他从唐楷入手,后涉颜、柳、欧诸帖,孜孜不倦地在学书路上辛勤耕耘着。
“从魏晋以师古体,法汉碑以求古韵,临唐楷以知筋骨,追羲之以得飘逸,聆众友以悉其道。”王于功自嘲天性愚钝,几十年间寒来暑往,他孜孜渴求,乐此不疲,“笨鸟先飞”,效锥刺股、头悬梁而为之。
王于功数十年如一日惜时如金,临帖练字,习画描线,刀镂金石,眼界渐宽,识见日进,深悟书法、绘画及金石篆刻之道。既须师古,还与时俱进。其立志恪守承继传统,求变创新,法不离度,书贵自然之理念,用朴茂稚拙之书风,抒自我之内心情怀,张自我之精神面貌,成自我之独特风格。其书法篆、隶、楷、行、草兼攻,国画以花鸟为主。
王于功的楷书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严谨而意态生动,用笔讲究精到,气势雄浑洒脱,颇具晋唐书法的风致,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尤其小楷《心经》《道德经》《金刚经》更是秀美典雅、儒风气浓。他的隶书重笔墨、讲错落、法度严、形神备,或汉简或隶变,无不随意精炼,师古而不泥古,力求险绝与空灵;篆书重点展示钟鼎、石鼓、殳书文字,凸显高古、朴实之神态;其草书笔画精准,章法变化有趣味、有神采,时而腾歌曼舞、时而酣畅淋漓、时而轻重运转,无不自然渠成、神采奕奕。
王于功书法路子极宽,他的行书重点临写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等帖,从大字着手逐字临摹,然后对章法行气都用心地揣摩、细读、细悟、细临。“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的典故,使王于功真正感受书写的路遥和艰辛,一个书者必须要具备“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学苦练,还要具备铁砚磨穿的韧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行书刚劲苍雄、浑重洒脱,融行云流水般的灵动,坚如磐石的稳重、千姿百态的妩媚、摇曳洒脱的优美。其书法作品《前赤壁赋》曾获得“兰亭杯”三等奖。《醉翁亭记》《滕王阁序》《渔父辞》等大量行书被海内外博物馆收藏。
古人云:“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王于功低调、谦恭、温和、善良,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书先树德,先做人后作书。他善于结交同仁艺友、善于博采众长,书法先后师从于李百忍、张翰、李永才先生,绘画得益于吴作人先生的影响,篆刻师从于陈国成先生,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都是王于功在书画艺术道路上成长与发展的源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于功对书法执着追求,虽年逾花甲,仍上下求索,每天勤学苦练、临池不辍,坚持读帖临帖。不论是朝晖还是夕阳,只要能为社会发出光和热,同样是美好的。王于功就是这样一位因书法而生、为生活增色添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