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一代艺术宗师,中国新兴美术的奠基人。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刘海粟的作品主张写生而不写实,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现代艺术中表现主义乃至抽象艺术的有机成分,另一方面又从民族美术传统之中撷取精华,直接用技巧的奥妙,把转瞬即逝的情感表现出来,在自然观中凸显的审美理念包含了强烈的现代性要义,这也是刘海粟对现代主义的重要贡献。“在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救济现代中国民众的烦苦,惊觉一般人的睡梦”。当时只有17岁的中国青年刘海粟的言行和壮举,震动了中国画坛。他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美术杂志;他率先提出人体写生,并因此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他在流亡日本的过程中,认识并接受了印象派和西方现代艺术;在游学欧洲时,真实地接触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置身于西方世界,却更有力地促使刘海粟去反观中国文化,也决定了他此后一生都致力于“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
刘海粟的山水画,前后风格变化非常大。前期主要受石涛和沈周的影响,笔线像沈周,构图、用墨则更接近石涛。那时期,他似乎并不特别在意色彩的探索而更注重水墨的运用,早年作品中,设色作品并不多见,仅有的几件,也以用色清淡的浅绛山水为主。大部分作品都类似写生稿,用细密的线条勾勒,用淡淡的墨色渲染,单纯而明快。从1950年代末开始,刘海粟开始了没骨青绿山水的探索,缤纷的色彩开始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而他这时期的水墨山水,显然也受到没骨画法的影响,水墨层层渲染,因此画面厚实、层次丰富。刘海粟把没骨青绿与水墨勾染的技法融汇贯通,开创了泼彩山水的新面目。
刘海粟的泼彩山水大都有水墨打底,而且许多底本非常完善,几乎可以看成是完整的作品了,这时再泼上色彩,流动的色彩难以掌控,只能因势利导,所以常常能收获意外的效果。一件泼彩山水画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水与色。水分控制不好,山石宛如一堆烂泥;色彩把握不好,画面驳杂花乱。刘海粟有了前期中国画与油画两个方面的创作积淀,用水用色了然于胸,晚年的泼彩山水画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收获。
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刘海粟往往被视为20世纪中国西画创作的代表。由此,刘海粟的艺术观念无不具有明确的时代烙印,其创作轨迹也无不刻有时代变迁的清晰印痕。“在刘海粟看来,学习西法除了接受正规而系统的西画训练,逐步练就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强化艺术表现力,彻底摆脱中国早期油画‘不中不西’的面貌之外,更应该学习西法而不为西法的传统所局限。”赵力介绍,刘海粟的西画创作,既在造型、构图、意境的把握和色彩、笔触的表现上有着娴熟的技巧,代表了中国早期西画的艺术水准,又在学习西法、引进西法的取舍上更加兼容并蓄,在推动中国美术向现代转型上着力尤多,态度立场更加明确。
为了建立新时代的艺术标准,刘海粟很早便借鉴西方艺术,但是,他的艺术本源来自石涛、郑昭道等人,后来又深受康有为、蔡元培和傅雷等人的影响,吸取了塞尚、凡·高和马蒂斯的艺术观念,但他始终有自己独自的绘画语言,他的油画和中国画的意境始终是融为一体的。刘海粟是一个生命的歌手,他的时代令我们怀念,他是现代中国最有个性的画家;西方哲学家尼采说,要像超人一样活着,超人就是要大笑和欢唱着生活,刘海粟就是一个有着强烈精神气质的超人,他本性乐观积极,一生中多次身陷囹圄,多次面对危机难关,但是却始终热情洋溢、始终有着“人的力量的高昂感”,并且对自然和生命充满了悲悯的情怀。
刘海粟作品图片欣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