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是陕西省三原人,生于1879年,其自少时即饱读四书五经,熟谙文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他曾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参加岁试,又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可见其传统文化积淀之深。其于诗文学养之厚,时人亦重之。
于右任早年从楷书人手,临习“二王”和赵孟,用功很深。写的秀丽潇洒,熟练流畅。后潜心钻研魏碑,时值清末,大量汉魏名碑及拓本都可以见到,给他带来了浑然大气、朴拙厚茂的新鲜感。他曾在诗中写道:“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在主攻魏碑的同时,他大胆将篆、隶、草法入行楷,获得一种磅礴奇绝、从容大气的效果。中年以后,于右任开始对草书进行研究,为此下过极大功夫,他尝说:“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竞成,功在不舍”。
他在书法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创立“标准草书”,于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草书研究社。于右任认为,中国的草书源远流长,但是一般人误认为“草”即写得潦草,既缺乏规范,也离实用性愈来愈远,给学习者造成很大困难。他广泛搜集前人的优秀草书作品,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并提出推广草书的“四个标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而后自己又手写一遍,刊印行世。虽然从艺术上说,“标准”的提法大可商榷,但是他的努力也确实在推动草书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书法实践上说,于右任自己的草书也堪称独步,如《草书七言联》,其笔致如绵裹铁,行气冲和虚灵,一派儒雅蕴藉之风。他基本上写的是不相连属的今草,用笔上看似平直简洁,其内含却相当厚重和丰富。既有北碑的“质朴”,也有南帖的“风流”,在深入理解碑学传统、创造性地继承碑派书法的同时,开拓了碑帖结合的审美新视野,创立了吞吐古今、大气磅礴的草书面貌。从历史上看,能在草书中彻底表达出一种坦荡磊落气度的,除了于右任,几乎没有人能做到。他对后来书法发展的影响在二十世纪前期无与伦比,即使是寓居台湾以后,其影响所及,台湾书法风气也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学的趋势。
相关阅读: